“我自己非常非常喜欢大S,之前有机会跟她一起做节目,就非常激动,甚至抱有一丝妄想,我应该可以和她成为朋友吧。于是,立马迫不及待地给她发了很长篇的信息,说S姐我真的很喜欢你。”
等待回复的过程格外漫长又忐忑,一方面她很期待偶像给予回应,一方面又担心一旦对方回应,自己不知道怎么“搭讪”更好。半天之后,突然收到一条语音消息:“金靖,谢谢你哦,明天也要加油哦。”
金靖幻想的事情根本没有出现,她没有与偶像熟络地攀谈,也就更没有什么一见如故成为挚友,对方只是和她保持礼貌客气的工作关系。
“我傻呀,不过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成长,换位思考一下,也许过分热情对别人是种困扰,然后又折磨自己。”
“大S的反应可以说很真实了,有时真想对那些'热情'的人说,不过分热情,保持分寸感,才是人间美德。”
适可而止的关心,恰到好处的热情,让别人舒服,是我们应有的自觉。其实,她们认识还不到24小时,但这段时间对她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。朋友在夜跑群认识一个女生,两人聊了几句,发现居然住在同一个小区。朋友觉得大家并没有熟悉到可以一起吃饭、大侃特侃的地步,寒暄了两句,就打算结束聊天。
一开始朋友还能礼貌性地回答,后来实在受不了了,就借口有事,先去忙了,下次再聊。第二天一早,又发消息问她起床了吗,见她不回,还发了两次语音通话。朋友的尴尬癌都要犯了,只能手指一划,选择默默拉黑。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,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,成为莫逆之交的毕竟少之又少。成年人的关系,讲究的是循序渐进,只有交情到位了,感情才能进一步深入。如果只是打了一个照面,就话题没完没了;只是加个微信,就像爹妈一样问东问西。这样的热情并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,反而会让对方望而却步,心生反感。
年少时,我们难免会认为“热情”是秒杀一切的利器,待涉世已深,历经苦楚以后才明白: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:“在哪一刻你觉得你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?”
“你一定要听我的,装成北欧简约风,这样你的品味立马就上去了。”“你不是三居室吗?把小房间做成衣帽间呀,有自己专属的衣帽间,多爽。“别装电视了,现在谁还看电视啊,在房间整个投影仪算了,效果好极了。”
“其实,我更喜欢的是中式的风格,也不打算弄衣帽间,毕竟和父母一起住……”
“你不懂,千万别这么弄,不好看,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户型,听我的没错。”
我们一共去逛了三次建材市场,一次是建议,二次是劝说,三次朋友直接动手帮我挑家具。有些事,可能是出于好心帮人张罗,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强加干涉。热情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,就容易弄巧成拙,被认为是多管闲事。甚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并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。恕我直言,这种过分的热情,是在强人所难,并不是良好的交往方式。
有事常联系,无事各自飞,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,也不贸然插手别人家的私事儿。要知道,适当的关心,给人温暖;过分的热情,令人厌烦。关系再亲近的亲人,交情再好的朋友,也不能完全的亲密无间,要给彼此留一线余地。